
中新网黑龙江新闻12月13日电(林颖 董宇翔)家住哈尔滨的张同学是北京某高校的在读研究生,平时学业繁重,压力也比较大。从今年8月份开始,张同学渐渐感觉颈部及背部不适,尤其背部的疼痛逐渐加重,发展到疼起来好像触电一般难以忍受,整夜难以入眠。张同学以为自己可能是压力太大,过于劳累了,所以并未在意,先后服用布洛芬、可待因等多种止痛药物,但都只能是暂时的缓解。直到10月底,张同学开始发热,体温最高可达38.5℃,并伴有恶心呃逆,头晕耳鸣,还有双眼一过性黑蒙,就诊于北京某三甲医院后,医生给张同学开具了抗生素类药物,但发热并未好转,无奈之下小张回到家乡哈尔滨。母亲看到女儿被病痛折磨,已经3个月却依然找不到病根,也是心急如焚,经人介绍,母女俩慕名来到了黑龙江省医院风湿科就诊。
医院风湿科负责人董霞副主任医师热情的接待了张同学,发现其病情复杂,决定收入院治疗。住院后,贾浩楠主治医师进行了详细的病史询问及查体,随着一项项检查结果出炉,张同学的各项检查基本正常,并没有太多有意义的发现,但伴随着每晚如期而至的发热和背部剧烈疼痛,张同学一度情绪非常低落,时常哭泣,母亲看在眼里,也很心疼和焦急。
在给张同学及家属进行心理疏导的同时,风湿科组织了全科病情讨论,详细分析后考虑可能为大动脉炎,但患者四肢血压并无差异,常规影像学检查也未见异常。凭借丰富的临床经验,董霞副主任医师决定让张同学做一次PET-CT检查,借助PET-CT检查的高灵敏度和特异度,看看张同学这到底是什么病。
结果在省医院核医学科专家白天旭的帮助下,PET-CT检查立即就锁定了张同学病因,其主动脉弓部PET-CT显示高代谢像,类似燃烧的“火焰圈”,从而明确了大动脉炎的诊断。随后张同学听从建议又立刻做了主动脉造影检查,排除了主动脉夹层这类凶险的并发症。
白天旭对此表示,PET-CT不仅能反映大动脉的血管炎症反应,还能够在动脉血管壁结构发生改变前发现炎症反应,以利于大动脉炎的早期诊断,其检查灵敏度及特异度还是很高的。白天旭强调,本次检查是PET-CT又一次在风湿免疫性疾病中展现出其独特的诊断优势及价值。
拨开层层迷雾,大动脉炎这个导致背部疼痛的“隐秘凶手”终于找到了,张同学母女俩悬着的心也放下了,经过风湿科的后续对症治疗,张同学的背痛和发热均慢慢消失了,人也和从前一样开朗了,出院前母女俩对风湿科和核医学科的专家们表达了真挚的感谢。
据董霞副主任医师介绍,大动脉炎是一种自身免疫疾病,常见于年轻女性,累及主动脉及其主要分支,产生狭窄或者闭塞,并根据累及动脉位置不同而产生不同的临床症状,常见症状有四肢冰凉、皮肤苍白,甚至无脉、跛行,严重者可能产生肢体的坏死,若颈动脉产生狭窄,可能会出现头晕、耳鸣,严重者发生脑卒中;累及肾动脉可发生严重高血压。大动脉炎还可引起全身症状如疲劳、发热、消瘦、恶心等症状,背痛也是该病的一个罕见临床表现之一。总之,大动脉炎是一个少见结缔组织病,无特异抗体,症状变化较大,早期诊断困难,大部分患者确诊时已出现不同程度血管不可逆狭窄。对于这类疾病,应早期检查,尽早诊断治疗,以避免产生严重后果。(完)